找到相关内容6782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互动中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

    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"来作答,以此来比附佛教的因果学说。其实,儒家的报应说是建立在其所谓的"天道观"上的,报应的主体不是行为者本人,而是他的家庭和子孙后代。而佛教主张自作自受,一切善恶...

    成建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0291529.html
  • 小乘佛教哲学研究

    婆浮陀·迦旃那(PakudhaKaccqyana)为代表,否认人的行为能发生什么影响,不承认善恶业报说,认为人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风、苦、乐、生命七种元素构成,依其集散离合,而有生死之现象,但七大元素则永远...

    成建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391557.html
  • 关于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再思考

    的是“天人心性合一之图”,他把这张图摆在所有图的最前面,以表示其重要性。他反对天人相胜论。他说:   就人心性上,以明理气善恶之殊,以示学者……人兽草木千形万状,各正性命者,皆自一太极中流出。故万物...

    季羡林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891618.html
  • 伦理学中的形式与实质

    去做,就是按照我们实际看到的情景,如实地加以对待。”引而申之,就道德评价而言,好坏或善恶等价值意义,也只有联系具体的生活情景才能确定。[18]质言之,无论是行为方式的选择,抑或行为意义的评价,都离不开...

    杨国荣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111091963.html
  • 安溪寺庙供奉神衹选介

    ”灶神之职先是主管一家的伙食,以后变为操掌一家祸福的保护神。道教后来吸收了这一信仰,将其视为玉皇大帝的使者,令其常住人家,监察善恶,录人功过,定期上报。原上报时间不定,宋代以后,大都认为是腊月二十三日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1292123.html
  • 一念之间(上)

    ;不要单刀直入,以免伤其自尊心,造成适得其   反的结果。   七、知此人善恶-所谓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”则当学习“圣人”、拜   访“贤人”、接近“好人”、帮助“常人”、远离“小人”,这才是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03292392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伪经研究概述

    )——安世高分别善恶所起经とその类似》,《佛教大学大学院纪要》2号,1971;《中国佛教史と疑经——中国佛教史に对する疑问》,《三藏集》2号,1975。 【6】关于此书出版前的疑伪经文献和...

    杨梅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03492395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一)

    择法觉支,根据佛理观察得失,辨别是非真伪善恶;精进觉支,努力修善,坚持不懈;喜觉支,因悟善法,於意适悦;轻安觉支,也称猗觉支,因断除烦恼,身心调畅;定觉支,心注一境,思悟佛法;舍觉支,舍弃一切分别,平等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7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)

    分为三种:心的思维为意业,言语为口业,行动为身业。众生所作的身、口、意三业为因,必定产生果报。果报分有漏与无漏两种果。有漏果是由有漏业因所招的果,分善恶两类,善法招乐果,如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得人、天果报;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8.html
  •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

     ⒀末後之身:《法华经·方便品》:「是诸比丘、比丘尼,自谓已得阿罗汉,是最後身究竟涅盘」。这裏的末後之身,即最後身。   ⒁罗汉更不受结业形:烦恼结缚众生,不使解脱,称为结。由烦恼而造作善恶之业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9.html